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注重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投身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密切联系群众也积淀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以心系苍生、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始终惦记人民群众冷暖,始终为人民群众福祉奋斗,在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实践中极大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带领全党书写着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群众"一词出现43次,充分彰显出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沉甸甸的分量。
第一,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深深扎根融入群众。
青年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就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一起睡土炕、打坝、挖井、拉煤、挑粪、种粮……由知识青年转变为地道农民,深刻体验了群众生活。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他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讲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在河北正定,他走遍所有村庄,经常骑自行车到各公社、大队和农民家中了解民情。在福建福州,他倡导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在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任上,他针对群众意见大的干部占用公房问题,严格清退公房,回应了民意呼声,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在浙江工作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推行领导下访制度,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在上海,他7个月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摸准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基层考察调研特别注重深入到群众中看一看、问一问。透过习近平总书记坚实的足迹,我们可以感受到,从血气方刚的知青,到顶天立地的领袖,从治理一村一县,到掌舵全党全军全国,从对人民群众朴素的感情融入,到对人民群众深刻的理性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初心未改,与人民群众手相牵、心相连。
第二,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群众立场。
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大众创造了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区别之一。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江新语》一书中有他这样的话:"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从这些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而且在主体论和认识论上始终坚持鲜明的群众立场,重视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带领全党紧紧依靠和动员群众的力量来创造历史伟业。
第三,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为群众福祉而奋斗的鲜明导向。
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政党本身也是协调利益关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收入、居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民生问题,庄严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曾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引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等名言,强调党员干部要关心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他还曾告诫为官者"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人民群众衣食冷暖的解决程度、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标准,真正把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实在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第四,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早在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一文中写道:"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他还曾指出:"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视人民群众为父母、主人、评判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第五,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体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厚重朴实的群众语言。
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语言相通,思想才能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善用"群众语言"。晦涩的理论、艰深的道理,他都能以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来讲。他曾告诫党员干部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他常用"点穴位"的大实话、"接地气"的大白话、"拉家常"的心里话为领导干部讲解政策理论,给青年学生指点迷津,同人民群众谈心交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比如,关于恢复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了穴位,戳到了麻骨,开出了辣味。"谈到国家、民族与个人三者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谈到精准扶贫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讲:"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可以说,各领域、各行业、各年龄段群众,都能程度不同地记住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经典话语,有些话成为群众常常引用的流行语、流行词。习近平总书记用最通俗、最朴实、最真实的语言与群众交流,看似平实简单,实则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之情。
当然,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分量,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而是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需要我们以极大精力、下极大功夫去认真学习和体悟。
(作者:李洪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