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理论频道: 着力创新精准扶贫实施机制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着力创新精准扶贫实施机制
Apr 10th 2019, 00:00, by 王福强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明确"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扶贫工作由原来的"粗放""漫灌"向"精细""精准"逐渐转变。但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扶贫工作进入到啃"硬骨头"阶段,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逐渐显现。无论是在扶贫对象的纳入、退出环节,还是在"脱贫"帮扶环节中,许多地方均存在一些变通执行扶贫政策的情况,严重制约着"精准扶贫"政策目标和功能的实现。

从扶贫对象的纳入环节来看,存在着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识别过程不规范现象。如有的村民因与村干部存在密切利益关联或人情交往,即使不符合纳入条件或标准,也能通过村干部的"徇私"行为而成为"贫困户"。从扶贫措施的实施环节来看,扶贫政策的功能被不合理、不科学的帮扶措施所冲击甚至消解。如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盲目跟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推广一些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方法,导致扶贫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很低,而无法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从扶贫对象的退出环节来看,受制于政策运作场域及治理技术条件的限制,某些地区未能形成"进出有序"的扶贫动态退出机制。扶贫工作因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因村干部的"特殊照顾"而未能予以及时退出,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寻租空间"的形成。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仅导致国家扶贫政策的目标和功能无法有效实现,部分贫困人口无法真正脱贫,而且还因扶贫政策的灵活变通执行恶化了干群关系,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扰乱了基层社会治理,损害了党和政府权威。为克服、消除上述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的有效实施,应进一步健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机制。

建立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权力的行使需要制约和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具有强利益性的扶贫政策执行就易发生"异化"。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应侧重于对帮扶对象家庭情况、评选程序和退出机制的调查监督及事后回访,借助强有力的程序控制和过程监管,以保证扶贫政策执行的规范和有序。

完善扶贫政策实施的运作机制。扶贫政策的实施过程,除了应从外部建立健全扶贫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之外,还应从内部对扶贫政策实施的运作机制予以全面"修补"及完善。因此,应优化扶贫对象的纳入、退出程序,推广"一听、二看、三查、四走访"的工作方式,提升村民收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健全"进出有序"的动态扶贫机制。同时,还应提升扶贫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切实做到"一对一对口帮扶"和"分类帮扶",因人因地分别施策,从而改善扶贫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工程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扶贫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挑战,存在更多阻力。通过更大范围地动员群众及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互帮互助、相互协作,有助于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生动局面。借助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推动扶贫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综上,国家帮扶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更关键的是要依靠"贫困户"自身的拼搏奋斗。一旦"贫困户"自身丧失了理想信念,自暴自弃,扶贫政策的实施便很难实现预期目标。故应加强对"贫困户"的宣传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促进"贫困户"内在"脱贫"动力的发掘,消除"等""靠""要"思想,从而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扶贫的"外在推力"的有机协作。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