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理论频道: 现场评论:“中国建造”在创新中发力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现场评论:"中国建造"在创新中发力
Apr 18th 2019, 00:00, by 彭 飞

在工程领域只有干得多,遇到的情况多,解决的难题多,才能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领先。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到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01标段采访,走进1号竖井的全封闭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干净整洁的院子,院正中用篱笆围着一棵268年树龄的银杏树。"这片作业场地只有1000平方米,比同类型工地面积小40%,为保护古树还专门腾出4平方米。"该标段项目经理、中铁十六局地铁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海明的介绍,刷新了我们对大型工程现场的认知。

充分利用空间,在狭小场地内做出大文章,实际上是问题逼出来的。这里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北京王府井地区,地上建筑鳞次栉比、人口稠密,甚至还有重点保护文物。这样的现实情况要求项目在施工中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工程据此采取难度较大的"暗挖模式":在整个标段挖了两口竖井,所有复杂工序都借助竖井完成。中铁十六局还与徐工集团合作研发了专门用于狭小空间施工的机器人,成为该领域的先行者。"我们行业有句话:上天容易入地难。为什么?因为在地下施工没法预先设计,会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只能一边施工、一边设计、一边解决,但反过来也促成了不少技术突破"。王海明把挑战看成一种机遇。

新建京张铁路01标段清华园隧道,同样采取暗挖法,使用了两台直径约12米的大型盾构机进行挖掘。"盾构机不只是掘进,同时集灌浆、硬化、管片拼装功能于一体。要想挖出隧道,首先要做好挖掘面的保护工作,盾构机实际上是'矛'与'盾'的结合体。"承建该项目的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小峰,纠正了我们对盾构机的片面理解。作为隧道建设的利器,盾构机核心部件之一是头部掘进用的刀盘,上面装有200多把刀具。每台盾构机都必须根据施工项目的地质条件、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刀盘和刀具。"近些年,我国在盾构机领域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刀盘设计和刀具制造方面的技术进步。"在张小峰看来,能够因地制宜地快速改进工艺和流程,才是工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身处地铁、隧道这样的大型工程施工现场,才能真正体会中国建造带来的震撼。震撼不只源自宏大的场面、宏伟的构造,更源于中国建造者的踏实勤勉,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当被问到保持施工高水平的秘诀时,张小峰给出的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实践里出真知。坦白讲,在工程领域只有干得多,遇到的情况多,解决的难题多,才能在技术和管理上保持领先。"这何尝不是中国建造领先世界的秘诀?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中国建造的宝贵经验,帮助我们从更宽广的领域和维度去理解创新。今天的中国,不仅有人工智能、云计算、5G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突破,也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持续领跑。在创新的金字塔中,工艺的改进、流程的优化、技术的拓展,解决的是生产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甚至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创新,也是从解决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从一点一滴的改进和优化中积累而来的。近些年,从倡导工匠精神,到推崇大国工匠,再到专业技术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热捧,无不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离不开专注、专业、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业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可以说,穿山越河、上天入地的中国建造者,就是这种实干精神的诠释者、忠实的践行人。坚持实干苦干巧干,每解决一项难题、每跨越一个障碍,我们就在创新的高塔中又迈上一阶,距离未来又近了一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8日 05 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