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理论频道: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

理论频道
理论新闻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如何体现
Apr 9th 2019, 00:00, by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思想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由此展现出的人格形象也就成为一个人总体的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所呈现的鲜活的人格形象,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行为的全过程。这也是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个基本规律。概略说来,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构成主要是指教师的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和智能人格,并由此塑造出教师整体的人格形象。

政治人格是首要标准

教师的政治人格,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政治价值观等的总体表现。这是"人格要正"的首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人格构成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导向性,根本目的是要使青少年能够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有过得硬的政治素质。教师要在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坚定地建立起科学的政治信仰,也就是牢固树立对党的政治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问题。没有真诚而坚定的政治信仰,甚至背道而驰,或者人格分离、成为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是绝对没有资格做思政课教师的。教师的政治人格还应体现为教师所具有的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政治责任,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敢于亮剑,与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言论作坚决的斗争。大量教学实践的事例充分证明,只有那些内心充满真诚信仰、真心实意、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道德人格是重要基础

教师的道德人格,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整体道德风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工作中无比敬业的精神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学行为,严于律己的个人风范,正派庄重的职业形象等等,都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具体体现,也是影响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因素。说到底,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其实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胸怀远大理想、为人类解放事业奉献一生的马克思,在他18岁的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宏大志愿,毛泽东主席以"为人民服务"深刻概括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这既是对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政治宣示,也是道德上的崇高追求。只有真正追求高尚道德的人才能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道德人格高尚的优秀儿女,这些年来,我们着力宣传的"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也无不是以他们感人至深的道德形象传递出巨大的正能量。思政课教师当以修身为本,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成为道德上"知行合一"的正人君子。

情感人格是关键要素

教师的情感人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情感态度的总体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有温度的,一堂"好"的思政课,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更不是让人昏昏欲睡的抽象表达,而应当是充满真情、热情、激情的真理之花的光荣绽放,直抵人心灵的深处,使人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教师的情感人格与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同样是统一的。这是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们不仅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也有着各种情感,这是主体活动的心理动力。对真理的理性的接受,一定是以一定的情感体验和认可为基础的。在被认为是非常严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却特别引用了里德的话说:"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教育——为基础的。"所以,列宁才深刻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认同和取向绝对是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一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认知能力,往往能够讲清道理;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在实际生活中背离其认知,发生"知"与"行"的严重脱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这就说明,真正的理性接受必然是以情感的先期代入为重要前提的。事实上,教师所具有的真挚情感往往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真正把思政课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真正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智能人格是必备本领

教师的智能人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整体综合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极强的学科融合性,要上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对教师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政治过硬,还要本领高强。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博学的知识底蕴、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善于抓住问题实质引导学生思考的分析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环节的创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大大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当然,这种智能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老师们以极强的主观意志和实实在在的实践训练,滴水穿石、垒土成台,在夯实本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成为通识型人才。特别应该加强对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通识学习和运用,苦练教学基本功(包括语言、声音训练、新传媒手段等的学习和运用等),努力成为像列宁所说的"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头脑的共产主义者",从而更好地履行责任和承担使命。

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坚定的信仰引领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要正"的不懈追求。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执笔:王向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