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作为一名从事学术研究近40年的哲学工作者,我既备受鼓舞和鞭策,又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是盲目的人,没有灵魂的民族是缺乏发展方向的民族。由此可见,培基铸魂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培植文化根基、铸造民族魂魄,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做好培基铸魂的工作,绝不能闭门造车、无的放矢,更不能东施效颦、随波逐流。只有那些把握了时代脉搏、聆听到时代声音的学术成果,才能真正参与到熔铸民族魂魄的时代进程之中。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就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学术之于时代,如影相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术研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担当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造中发现有时代意义的研究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反映历史巨变,描绘中华民族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绘宏图、为时代明大德。做学问,应该像蜜蜂那样到百花园中采集百花之精华,酿造甜美的蜜。这就需要我们到实践中理解时代,到实际中理解问题。我们不能做学术的搬运工,而应该做思想的创造者、时代的代言人。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研究、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把握时代的脉动,聆听时代的呼声。人民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学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离开人民,就像离开大地母亲的安泰,将一事无成。真正的学者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投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多到实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真实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情感思想脉搏,着眼群众迫切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的心灵中。只有这样做学问,研究者才能发挥时代作用、产生社会影响,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就。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就必须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观照现实需求,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只有观照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哲学,才有可能成为学术精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结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阐释激扬中国发展进程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人民提供学术精品、鸿篇力作。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就必须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一方面坚守学术伦理,做到学术诚信;另一方面做社会道德的引领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去行动: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多积内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用中国理论更好地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让为人民做学问的导向更加鲜明,让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